猝死就像一个隐形的嗜血杀手,潜伏在人们身边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李传昶教授提醒,日常生活中一些“至暗时刻”,会让心脏更脆弱,容易发生猝死,必须警惕。
气温低。冬季气温降低,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导致心率加快,外周血管阻力增加,进而令血压升高,心脏负荷加大,引起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,使原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更加狭窄,甚至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,血栓形成,造成急性血管阻塞,引起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。研究表明,气温每下降10℃,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%,多数心脏病发作事件发生在气温较低时。因此,建议大家冬季出门做好保暖工作,戴上帽子、围巾和手套。
温度高。夏季及室内温度过高时,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血液集中于体表血管,会导致心脏、大脑血液供应量相对不足。加上昼夜温差大或空调温度较低,可导致血管收缩,血压波动,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。天气酷热,人体新陈代谢旺盛,对水的需求量增加,大量出汗时,体内水分和钾、钠等电解质大量流失,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。建议大家天气炎热时多喝水,可采用多次少量补水法。另外,多吃粗杂粮、绿叶菜、瓜果,少吃肉类和甜食。
暴脾气。人真的可能被气死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发现,一个人在暴怒后的两小时内,心脏病发作或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会增加近5倍,中风风险增加近4倍,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也会增加。对于爱生气和已经存在心脏疾病的人来说,发病风险以及致死率也会更高。李传昶提醒,无论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,心平气和才是健康之道,除了少生气,生活中应避免过喜、过悲等剧烈的情绪波动。
喝太多。中国的酒文化盛行,总觉得喝点酒能拉近关系、活跃气氛,殊不知几杯酒下肚,危险已在逼近。酒精不仅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、高血压等,更会造成心梗、脑梗、房颤、心衰、脑血管破裂等问题,甚至危及生命。另外,饮酒者胃内存有大量食物,呕吐时易进入气道,导致患者窒息及诱发吸入性肺炎;也可刺激气管,通过迷走神经反射,造成反射性心脏停跳。
吃太饱。有人认为,偶尔吃多一次不会造成很大影响。但美国注册营养师詹尼弗·麦克丹尼认为,即使一顿暴饮暴食就会让心脏负荷过重。吃得太多,会让消化系统占用太多资源,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。如果吃得油腻,大量甘油三酯进入血液,会使血细胞和血管功能下降,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大增。而且,吃太多富含脂肪的食物,会诱发急性胰腺炎,造成心脏骤停。因此,心脏病患者每餐最好吃七八分饱。
用力便。便秘患者排便时,通常会用力过大,引起腹压升高,血压随之升高,同时心率加快,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,心肌因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,甚至发展为心梗。便秘患者大便时还常用力屏气,挤压内脏,引起心脏破裂,大血管出现夹层动脉瘤或破裂等问题,同样有生命危险。李传昶建议有便秘问题的人可养成每天清晨排便一次的习惯,即使无便意也可蹲坐一会儿,以形成条件反射;多吃含粗纤维的粮食和蔬菜、瓜果、豆类,每天至少饮水1500毫升。若以上方法效果不佳,建议就医治疗。
练过头。 运动能强身健体,但运动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,一些“一向身体很棒”的人会突然在运动中倒地身亡。其实,运动不是他们猝死的主因,隐藏的心脏病才是“幕后黑手”。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,如心肌炎、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、心肌肥厚等。刺激因素还包括急性心肌缺血、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。也就是说,运动性猝死并非凭白无故的发生,而是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而诱发。运动强度过大或运动未及时补充能量,如马拉松运动中一直不补充水分,就会造成严重脱水,影响散热,运动中又不断产热,从而导致体温增加,进一步加重脱水,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机能。
太“性”奋。性爱是美好的,但有时也会威胁健康。生活中可能会导致性猝死的诱因包括:过度劳累或患有基础性疾病、酒后同房、婚外性行为、年龄相差悬殊、药物影响、姿势不正确等。建议伴侣同房过程中,要时刻关注对方状态,一旦出现不适,应马上停止或紧急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