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新闻 >

食品营销常用的十大噱头 “吃出健康”也需注意

如今,为了“吃出健康”,越来越多人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。于是各路精明商家不停推出“新型”“特有”“高级”的食品围绕着人们的心理期望翩翩起舞。下面10个“不等于”的前边是食品营销中的常见噱头,后边是厂家诱导你要接受的信息。

1.“最新研究”不等于“正确结论”。最新研究往往是特定研究条件限制下的一个结论。一方面,它的成立有着着诸多限制条件,并不能随意推广到实际生活中;另一方面,最新研究需要与这个领域的其他结果互相印证,互相补充,综合在一起分析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。尤其当一项研究的结果“惊人”“颠覆”,就意味着忽悠的可能性很高。

2.“热门科学术语”不等于“高科技新产品”。堆砌你熟悉但并不真正理解的科学名词,只是为了让你“不明觉厉”,很多时候卖家自己也不懂是什么意思,这些科学术语仅代表着热门研究领域而已。

3.“拥有专利”不等于“有宣称的功效”。许多产品宣称有多少项专利,听起来很“高大上”。专利只表示在“某一方面”有所创新,并不代表产品有什么功效。这个“某一方面”,可能仅仅是包装或加工设备的些许改进而已。

4.“原料稀缺”不等于“有宣称的功效”。中国古人认为“非常之物必有非常之效”,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“脑补”。对动植物来说,稀缺可能只是因为它没有驯化养殖种植的价值,或者是已经被猎杀殆尽。但凡看到一种产品的卖点主要是“以稀为贵”,基本上就可以认为是忽悠了。

5.“名人在用”不等于“有宣称的功效”。绝大多数代言产品的名人并不具有评判产品的专业能力。代言产品只是“商业交换”——厂家付钱,名人向粉丝推荐该产品。名人在用、名人推荐,都跟“功效”无关。

6.“传统古法”不等于“安全健康”。“传统古法”,只是古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琢磨出来的办法。食品是否安全健康,取决于原料和加工中的工艺控制。如果“古法”中有好的部分,都可以吸纳到现代工艺中;现代工艺对于安全健康的认知,再聪明的古人也不可能知道。

7.“工序复杂”不等于“产品好”。许多食品喜欢宣称“经历XX道工序精心制作”,但食品品质并不由工序数量和复杂程度决定。对于营养和安全,工序多不仅没有帮助,反而增加营养损失、增大安全风险;对于风味口感,直接尝尝就知道了,也不需要用工序的数量和复杂程度衡量。

8.“原料种类多”不等于“有特别功效”。原料种类越多,就意味着各种原料的含量越少。理论上可能存在“鸡尾酒效应”,但这种“搭配产生的效果”需要证据证实。市场上宣称“含有XX种原料”的功效食品或者保健食品,只是把“XX种原料”混在一起做大杂烩,然后根据“逻辑上可能有”就赋予它“有”各种功效。

9.“生物活性”不等于“保健功效”。关于生物活性,记住以下几点: “生物活性”只是说这种物质能对细胞产生影响,并不意味着是人们期望的“保健功效”,也完全可能是“毒副作用”;即便细胞实验“可能有效”,在人体中是否存在同样的作用,需要多大的量才有同样的作用,也是没谱的事情;即便通过吃某种食物对身体有某种好处,也还需要考虑吃到那个量时对整个食谱的影响。

10.“存在不同”不等于“有宣称的作用”。在各种“眼见为实”的小实验中,最常见的忽悠方式是“某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”,然后演绎出什么“有宣称的功效”。看到不同,需要搞清的是这种不同“来源于什么”“意味着什么”,而不要因为“有不同”就相信了商家说的“有功效”。

热门资讯

图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