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古至今,关于“药引子”的医案、轶事颇多,古人非常重视其应用。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《医医病书》中说:“药之有引经,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”。清代医学家张睿《医学阶梯》一书中有《药引论》专篇,指出“汤之有引,如舟之有楫。古人用汤,必须置引。”“药引子”,顾名思义,就是将治病的药引到患病之处,使其发挥最大药效。所谓“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,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”,“药引子”犹如引领千军万马征战的指挥棒,在方剂汤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很多古方都运用药引子来助药性,如小建中汤(温中补虚的著名方剂)以饴糖为引温养脾胃;《傅青主女科》中的生化汤(理血剂)以黄酒、童便(10岁以下的童子尿)为引,增强祛瘀生新之力;《脾胃论》中的益气汤以姜枣为引,以助益气之功。临床上,也常用桔梗为引开宣肺气,治疗咽喉病;用桑枝为引治上肢病;以牛膝为引治下肢病;用羌活为引治足太阳膀胱经病;用青皮为引治疗足厥阴肝经病;用酒为引来活血通经等,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现实生活中,身边很多食物其实都是“药引子”,我们不妨在医生指导下拿来作养生利器。
食盐。其味咸性寒,入肾、胃、大肠经,有杀菌、解毒之效。服用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、杞菊地黄丸、左归丸、大补阴丸等,宜用淡盐水送服,就是利用咸能入肾的功效来更好地发挥补肾作用。用盐做药引时需要注意,盐的成分是氯化钠,摄入过量会引起血压升高,故高血压患者不要用盐做药引。
生姜。味辛、性微温,入肺、脾、胃经,有发汗解表、温中止呕、温肺止咳之效。治疗风寒感冒、胃寒呕吐时,可用生姜3~5片煎水为引,能增强疗效,减轻呕吐等不适。
粳米。味甘、性平,入脾、胃经,有益气健胃之效,治疗脾胃亏虚、中气不足疾病可用米汤作药引。另外,治疗热性疾病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,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,需用米汤顾护胃气,以防苦寒败胃。
红糖。味甘、性温,入肝、脾、胃经,有活血化瘀、补中缓肝之功。虚寒痛经、月经量少、产后腹痛、恶露不尽、少腹冷痛等症,可用红糖水作药引。
黄酒。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诸酒醇不同,唯米酒入药用”,一些舒筋活络、活血化瘀的中药,通常用黄酒做“药引子”,如治疗跌打损伤的七厘散,用黄酒和药后外敷;严重跌打损伤或内伤出血时,云南白药中的保险子(俗称“救命丹”,是一种救急药),也要用黄酒送服。
大枣。味甘、性温,入脾、胃经,能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。治疗脾胃虚弱、倦怠乏力、血虚萎黄等症的人参健脾丸、归脾丸、理中丸等,以大枣5~10枚为引,煎汤送服。若服用甘遂、芫花、大戟等猛烈药物时,常取大枣10~15枚煎汤送服,可缓和药性,以防中毒。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