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捶肉丸,减少添加。说起汆丸子,北方人并不陌生,将肉剁碎后,加上调味料、生粉等,揉制成丸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表示,在做成肉丸的过程中,因为牛肉中的“筋”(其实就是肌肉纤维)都被搅碎了,如果再加入生粉,会导致制成的肉丸弹性有些许下降,韧性也“不理想”。牛肉丸是潮汕有名的手工美食,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像乒乓球一样弹起。这都是因为全手工锤制的效果。
制作过程中,重重的铁棒扎实地落在牛肉上,反复捶打,制成肉糜。这个过程要持续30分钟左右,牛肉的内部纤维被打散而未断,同时制作前牛肉中的筋膜需要剔除干净。除了必需的调味料,其他材料添加很少,保证了牛肉的原汁原味。因此,对这道美食来说,选取的牛肉一定要足够新鲜,否则会直接影响最后成品的口感。除了牛肉,潮汕牛肉火锅也被不少人追捧。据说正宗的牛肉火锅要求从宰割到上桌的全过程不能超过6小时。卞华伟表示,虽然营养方面不会有特别加强,但这样符合潮汕人对“鲜食”的追求。
煲砂锅粥,食材新鲜多样。喝粥的习惯,南北有巨大差异。北方人大多是白粥或番薯粥,只是一种主食,很少考虑将其他食材放入其中;南方人吃粥五花八门,尤其是潮汕砂锅粥,常有鱼肉、猪肉、海鲜等各种搭配,可以说“万物皆可砂锅粥”。潮汕人的一碗粥更像是完完整整的一餐饭,有肉有菜有主食。潮汕人烹饪砂锅粥时,对原材料的选择要求比较高。因为整个烹饪过程中,除了姜丝、盐,基本上没有其他调料。如果食材不新鲜,很容易被食客分辨出来。粥易消化,十分适合老人、儿童。
在潮汕,砂锅粥已经发展成快餐的形式,也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。其中,最令人担心的是“喝烫粥”。潮汕人喝粥时,对粥的热度要求很高。所谓生滚粥,就是端上桌时,砂锅里还是“热浪翻滚”的状态,但不少食客往往是不等粥品变凉,趁热开始进食。砂锅粥虽好,但不能太烫。这种坏习惯与潮汕地区食道癌发病率比较高有关,食道黏膜非常薄,过热的食物会把它烫坏,长期反复如此,黏膜会增生增厚,增加食道癌风险。
生腌海鲜,并不提倡。“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”,临海的潮汕人从来不缺新鲜的海鲜。虽然做法繁多,“生腌”最大程度地保留了“海味”——洗干净的海鲜与蒜姜末、辣椒、酱油、白酒、醋等材料混合,既保留了海鲜的原汁原味,同时更加嫩滑,是潮汕人钟爱的处理方法。但实际上,卞华伟并不提倡这种饮食习惯。他提醒,这并不是因为是否营养,最大问题在于食品安全。潮汕地区的寄生虫病发病率比较高,生鱼片、生螃蟹、生贝类等食物均是寄生虫源头。